海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已下床活动

海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已下床活动

2022-03-30 09:17:47 编辑:郑裕娇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
评论:0 点击量:0

海南网台、视听海南客户端3月30日消息(记者 王天琦)近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里,完成了海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目前患者已下床活动,进入后期康复阶段。

就在同一天,17小时内,该院还另外还完成了2台肝移植、5台肾移植手术。

这一天,有8个生命重生,8个家庭圆满。

弱冠之年罕见艾森曼格综合征命悬一线

小王今年22岁,海南人,自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0岁时,因为在活动后发现出现气促、口唇紫绀、还伴有胸痛,在外院检查并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肺静脉异位、房间隔缺损、三尖瓣重度反流,做了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及房间隔修补术。

本来以为一次手术后,小王的状况就会好转。没想到,3年后小王出现了肺动脉高压,上4楼就会出现劳累、气促,一直通过药物治疗。

近两年,小王胸闷气急的症状持续进展,爬楼梯、剧烈运动越来越艰难,只能在平地简单活动,需要间断吸氧,经常来王毅教授门诊就诊,予以靶向药物治疗,控制临床症状。

今年2月,小王又出现了胸闷气促的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还出现了咳血。家人赶忙将他送到了海医二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诊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王毅教授率领的移植医学专家团队通过多学科会诊认为:普通心脏和肺手术已无法治愈,只有心肺联合移植是唯一的希望。

心肺联合移植,就是将捐献者的心脏和肺脏同时移植到接受者体内,这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手术,至今国内完成不足50例。

“他还年轻,他以后还有很好的前程。既然来了,我们愿意搏一把。”在与医生详细了解了手术的过程与风险后,小王的母亲如是说。

海医二院移植医学人携手相助起死回生

手术当日中午,一位爱心捐献者脑死亡抢救无效,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大爱。幸运的是,小王配型成功。“为了年轻的生命,大家决定拼一次!”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的专家们在王毅教授率领下,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的指导下,紧急进行移植前准备,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一一制订了应对措施,以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下午5点半,小王被推进了手术室。晚8点,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打开胸腔,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心脏形态惊呆了。小王上、下腔静脉扩张,右心房纤薄如纸;肺动脉极度扩张,全心扩大,主动脉仅有肺动脉的一半粗细;主动脉、心包上部粘连解剖不清。

体外循环,降温转机;全量肝素化,确保重要器官的灌注;血管阻断,切除病损的心脏和肺脏;原位心肺联合移植:气管吻合,血管吻合。心脏临时起搏,逐步恢复回心血量,主动脉排气,苍白的心脏逐渐恢复的跳动,肺脏也开始红润起来。

撤除体外循环,改外周V—A ECMO,经过近12小时的手术,于次日早上7点多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整个手术还是非常顺利的,得益于术前移植团队的全面评估、手术团队的精心配合,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得以顺利实施,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肺移植科孙伟主任表示。

“由于这是小王二次手术,患者组织黏连严重、手术创面大,对止血造成了不小挑战。”心血管病医院首席专家张卫达教授回忆,团队在术中止血上倾注了大量精力,确保止血彻底后才关胸。

心脏自动复跳,肺复张良好,术后病人转入心血管外科术后监护室进一步康复。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首席专家韦华教授介绍,术后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每日都会对小王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康复团队术前术后及时介入,提高患者功能及运动耐力,促进更好更快恢复。

目前小王情况稳定,已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开始术后站立康复锻炼。

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叶益聪教授认为:后续小王还需要闯过感染关、急性排异关,康复关,但海医二院医护人员会一直陪伴他勇闯难关。

硬核移植团队7X24小时不打烊,随时待命

就在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挽救小王生命的同一天,海医二院还同时完成了包括2台肝脏移植,5台肾脏移植在内的7台器官移植手术,用器官捐献者的大爱延续生的希望。

王毅教授表示,器官移植手术被称为“外科手术王国皇冠上的明珠”。无论是心脏移植还是肺移植都是单个器官移植中极具难度的手术,心肺联合移植更是难上加难,不仅需要单个移植技术过硬,还需要多个团队的密切配合,考验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学科底蕴。

海医二院器官移植作为海南省的的优势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王毅教授带领下,锻炼出了一支团结协作,7X24小时随叫随到、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移植医学队伍,像这次这样,一天 8 台及以上器官移植手术早已是医院的常态。

2021年,有199名器官衰竭者在这里重生。未来,海医二院移植医学团队也将赓续务实开拓的血脉,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谱写生命赞歌。


视听海南台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