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收藏!如何预防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

转发收藏!如何预防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

2022-05-25 17:48:42 编辑:李依凡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
评论:0 点击量:0

海南网台、视听海南客户端5月25日消息(记者 李莎)5月25日上午,针对当前传染病流行的形势,海南省疾控中心召开预防春夏季常见传染病科普宣传媒体沟通会,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曾雪霞就媒体和广大群众关心的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科普。

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何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记住12个字: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另外很多呼吸道传染病都有疫苗预防,接种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疱疹性咽峡炎。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有季节性,海南省流感流行季一般是上一年11月~当年3月,个别年份持续至7月。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飞沫方式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典型的季节性流感大多突然发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主要症状:发病突然,会有高烧、头痛、浑身疼痛、喉咙干、咳嗽、鼻塞、、流涕乏力、支气管发炎等症状,但呼吸道症状较轻。

小孩子容易表现为哭闹、粘人。年幼者(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有严重疾病患者为需要重点预防的人群。

流感不是普通的感冒。两者虽然听起来或者看起来都非常相似,但是流感的传染远远强过普通的感冒,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飞沫方式传播

易感人群:全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更为严重。

预防措施:

1、讲卫生,重细节,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病人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给他人;

2、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须去时,戴好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住家或工作场所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为重点防控场所;要做好环境通风消毒和接种流感疫苗等防控措施;一旦出现疑似季节性流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并配合开展调查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4、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每一年都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最好每年10月底前完成接种。三价、四价疫苗均可对流感感染起来预防作用,没有优先推荐,可自愿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

(二)麻疹

麻疹是儿童时期特别常见,而又很古老、预防措施非常成熟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以前有一句老话叫“十人九麻”,说的就是以前麻疹在我国传播很广,在没有普及疫苗预防的时候,十个人中有九个得麻疹。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接种麻疹疫苗,近几年麻疹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但仍不能忽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季为多见,传染性极强,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6月-5岁为发病高峰),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麻疹是如何传染的?

麻疹的传播途径跟流感相似,但传染性比流感还要强,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患者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时产生的传播。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接触麻疹患者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因此,大人也可患麻疹。

麻疹最主要临床特点

可概括为“烧3天,出3天,退3天”,即发热3天开始出疹(仍持续发热),皮疹3天内自头面部自上而下发展至全身(离心性皮诊),后3天退疹,全身症状好转。识别麻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发病第2~3天,患者口腔的两颊黏膜及下唇黏膜处可见0.5~1mm大小的蓝白色或白色斑点,称为柯氏斑(Koplik斑)。还有一个是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状,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的充血横线。

麻疹一般预后良好,但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包括成年人,感染麻疹后症状会很重。病情较重者,可能会并发多种疾病,如肺炎、脑炎等,对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预防麻疹?

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儿童分别在8月龄和18月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8月龄以下儿童应减少高发季节的暴露,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如果家中有人感染麻疹,隔离患者的同时,同住人员有较大感染风险,需积极配合麻腮风疫苗的应急接种。对于18周岁以下未完成两针含麻疫苗接种者,我们建议使用麻腮风疫苗进行相应剂次的补种,如需补种两剂麻腮风疫苗,接种间隔应≥28 天。

国家要求接种率达到95%以上,才能有效阻断麻疹的传播,在此呼吁,如果您的小孩还没有接种麻疹疫苗,请尽快去免费接种。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不是法定传染病,但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暴发。而且小时候得了水痘,到50岁后,容易患带状疱疹,非常疼痛。因此,需要重视。

主要症状:以全身性丘疹、水疱疹、痂疹、结痂等为特征。这四种形态可同时存在。疱疹很痒,容易抓伤,导致继发性皮肤感染。水痘出疹是向心性的即常见于脸部、躯干,而四肢较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感儿童感染后发病率可达95%以上,因此水痘极易在人群密集的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扩散。

预防措施:

1、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一个班级出现水痘患儿,其他没有接种水痘疫苗的要进行马上应急接种,三天内尽量接种。上幼儿园、上学前一定要接种水痘疫苗。成人如果患水痘,没有接种过疫苗的,症状会很重。

2、开窗通风。

3、勤快洗手。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四)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比麻疹轻很多。通常与麻疹一起预防,接种麻腮风疫苗。

风疹有什么表现?

后天感染的宝宝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数为低热,并且伴有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1-2天后出疹,呈淡红色斑丘疹,从颜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蔓延,一日内出齐,手足心大都无疹,多伴瘙痒。出疹期间体温不再上升,常有耳后、枕后及颈后“三后”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的临床特征。病后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先天性风疹危害较大,可能导致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

主要传染源有哪些?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什么?

主要是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且儿童病症较轻,很快康复,因而易被忽视,成为幼儿群体中潜在传染源,故易在幼儿园及学校中流行。此外,若孕妇在早期妊娠感染风疹,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婴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如何预防?

1、免疫接种是预防风疹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于8月龄、18月龄、5周岁分别接种一剂次麻腮风疫苗。

2、 风疹流行期间,不带宝宝去公共场所。

3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

4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育龄期妇女应在计划怀孕前三个月接种疫苗。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除此之外,大部分患者还有发热、畏寒、咽痛等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预防措施:

1、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适龄儿童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4、学校要加强晨、午检制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腮腺肿痛等情况,需要尽快隔离患病学生,并进行疫情处置。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2.自动免疫

8月、18月龄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1、 开窗通风,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注意通风时要保暖。

2、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清洁双手,搓洗20秒以上能除去手上更多细菌;注意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清洗干净。在没有肥皂和清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免洗洗手液及时清洁双手)

3、 注意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丢弃在垃圾桶,并清洁双手)

4、 前往人流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地方戴上口罩。口罩的正确佩戴(区分正反面;不要露出鼻子;不要下拉至脖子;不要挂在手臂上;不要用手接触污染面;小心折叠好,放在干净的塑料袋)

5、 食物要煮熟煮透,不要接触野生动物。

家庭环境卫生,勤换洗、勤晒被褥。另外小件物品如手机、电话、电脑键盘等要注意消毒,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二、肠道传染病

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湿度增大,细菌繁殖快,食物易变质,所以,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防控肠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消灭苍蝇)就能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1、加强消毒与管理工作。主要是食品、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公共场所使用的餐饮具等的消毒与管理;其他与人接触的用品、工具的消毒与管理工作等。

2、建立并坚持餐饮炊管人员体检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

3、消灭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

4、加强外出人员管理,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报告防疫部门。

5、做好饮食卫生。应选择新鲜食材,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能购买;烹饪时炊具要消毒,冰箱内储存食品或使用刀、砧板加工食品时,应生熟分开;严禁制作和食用凉拌菜;夏季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应冷藏,再食时应煮透。

6、严把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蔬菜、水果;不吃过期、变质、不熟食品;餐具要经常消毒;不与他人共用脸盆、牙具和餐具等。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

主要症状:

儿童:呕吐为主;发生脱水时会烦躁、小便减少和哭时少泪等表现;

成人: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

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如接触受污染的物品、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食用或饮用病毒污染的事物或水、吸入患者呕吐或喷嚏产生的飞沫。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个人卫生。

2、饮食饮水要卫生,食物充分加热,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在外就餐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如有人员发生呕吐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规范处理呕吐物,对污染的表面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一周左右自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危及生命。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组16型(CA16)、柯萨奇A组6型(CA6)和柯萨奇A组10型(CA10)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发病人群主要是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尤其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

传播途径:其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引起传播。当健康的孩子接触了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唾液等分泌物,或者接触了被患儿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等物品或环境,都可以感染。甚至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

预防措施:

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

2、早发现,早就医,及时隔离患病儿童,防止感染他人。

3、搞好环境卫生,对患儿的玩具、餐具、便器等做好日常性消毒。

4、接种EV71型手足口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


视听海南台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