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logo
中国有个海南岛丨渡水腰舟,水上交通的“活化石”

中国有个海南岛丨渡水腰舟,水上交通的“活化石”

2024-09-21 09:24:08 编辑:李依凡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综合

你印象中的海南是什么样?

是成片的椰林,湿润温柔的海风?

是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的老爸茶馆?

是阿婆卖的绿豆汤、文昌鸡排挡

……

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藏在街头巷尾之中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记录着海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

推出专栏“中国有个海南岛”

关注海南自然人文风貌、吃喝玩乐

多方位深度挖掘海南美

今天我们聊一聊

黎族的渡水腰舟

图片

2024年昌江三月三龙舟竞渡暨亲水运动会,黎族小伙在岸边做准备工作。图片来源:昌江旅文

渡水腰舟

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

是黎族先民赖以生存的

水上交通工具之一

黎族是保留和使用渡水腰舟最多的民族

至今还偶有使用

该项目2007年入选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南黎族先民使用过的漂浮工具,有腰舟、木竹筏和独木舟等。腰舟即葫芦,黎族有很多神话传说都与葫芦有关。“葫芦瓜”的传说在黎族地区非常盛行。传说远古时候,黎族地区发洪水,人口几乎灭绝,只幸存一男一女和一些动植物藏在葫芦里。后来他俩结婚了,繁衍了人类。葫芦瓜不仅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繁衍了人类,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利,因此葫芦瓜便成了黎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葫芦如此神圣,而且便利,黎族先民使用葫芦泅水也就顺理成章了。清代张庆长的《黎岐纪闻》记载:“黎水盛涨时,势涌流急,最苦难渡。黎人往来山际,多用大葫芦带身间,至溪流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学者宋兆麟曾于20世纪90年代调查了海南岛五指山一带的黎族使用葫芦浮具的情况,发现“他们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起初就是葫芦,后来才有独木舟、竹筏和木板船。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加之黎族善于种植葫芦,每家都有一个葫芦架,其上吊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海南黎族对于腰舟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学生上学,外出走亲戚,甚至到田野劳动都要带上腰舟,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黎族作为海岛民族,常与海洋打交道。同时,海南岛内江河纵横,黎族在捕猎、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中,也常常遇到江河的阻隔。因此,黎族从古代起就利用各种水上交通工具,征服江河,谋取生存。渡水腰舟作为黎族最早的渡水工具之一,大体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类似侧泳姿态;另一种是把葫芦置于头前,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

黎族制作葫芦舟,一般采用高50至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竹圈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瓤,颈部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

除海南黎族之外,还有许多中国南部地区使用过渡水腰舟。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除使用圆形葫芦过江外,还把若干细腰葫芦串拴起来,扎在腰部,也能帮助人顺利过江。札杜江地区的彝族过江或捕鱼时,要在腰部拴一或几个葫芦,前者较大,用网套罩住,后者较小,用绳串起来,可以增加浮力。广东沿海客家人在下海捕鱼时,往往会把葫芦系在小孩背上,一旦小孩落水,葫芦会把小孩漂起来,为大人前往抢救提供方便。

图片

2024年昌江三月三龙舟竞渡暨亲水运动会,黎族小伙借助葫芦向对岸游去。图片来源:昌江旅文

葫芦舟至今黎族还偶有使用,它是研究水上交通的“活化石”。葫芦舟在黎族地区的发展演变,为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物佐证,同时反映出他们与海洋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一个环海而立的小岛之上,恐怕只有将目光投向海洋,向海而生,方能完成生命的绵延与文明的赓续。海南先民们在闯海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勇气与胆魄,早已融入后人的血液,成为海岛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