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精灵”频现!蜈支洲岛激活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共谱人海和谐新篇章
2025-03-05 10:56:51 编辑:向贤莉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
海南网台、视听海南客户端3月5日消息:“哇,快看,海里有好多海豚!”3月4日,三亚蜈支洲岛景区工作人员偶遇海豚组团出游,多只海豚在蜈支洲岛近海海域欢快跳跃、嬉戏,不时跃出水面,逐浪戏水。该工作人员表示:“近海有海豚出现不常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海豚需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本次海豚群的出现,意味着该海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前段时间,神秘优雅的黑鳍鲨也现身于此。有游客发视频称“在蜈支洲岛沙滩边拍到鲨鱼”,对此,蜈支洲岛旅游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联系多位海洋生物专家进行专业鉴定。经确认,视频中的鲨鱼为黑鳍鲨,该物种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性情温和,对人类安全威胁等级为“低”。黑鳍鲨的出现,充分印证了蜈支洲岛海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昭示着珊瑚礁修复工程、渔业资源养护计划的显著成效——人工鱼礁构筑的生态方舟为海洋生物撑起庇护所,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之景。
事实上,这并非蜈支洲岛海域首次迎来珍稀海洋生物。除了“海豚”和“黑鳍鲨”,近年来,“海龟”“斑海豹”及“巨型野生石斑鱼”等海洋生物也先后造访。这些“海洋精灵”的到来,既是大自然对蜈支洲岛20余年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海洋牧场10余年建设成效的最佳见证。
从2010年起,蜈支洲岛与海南大学积极合作,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扛着石头下海,给鱼儿盖房子”,以恢复珊瑚礁和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投放8万余空立方的人工鱼礁和船礁,并移植了5.5万余株珊瑚,使蜈支洲岛周边海域的珊瑚覆盖率从不及15%提升到了37.08%,渔业资源增长2倍以上,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比周围区域高出5倍以上,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鱼类和珊瑚种类得到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愈发繁荣。
同时,蜈支洲岛还创新融合生态环保与旅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IP,推出系列寓教于乐的海洋主题体验项目。其中珊瑚移植亲子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海洋保护,珊瑚科普课堂通过专业讲解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蜈支洲岛更成功打造海南国际潜水节这一品牌活动,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届,不仅获得广泛关注和参与,更推动了潜水运动普及,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
在探索“旅游+公益”新模式方面,蜈支洲岛积极创新:携手快手推出“海底花园”计划,联合支付宝上线“神奇海洋”公益项目,与央视合作开展珊瑚主题直播。景区还与无境深蓝、野生救援等机构深度合作,邀请黄渤、李现、于文文等知名艺人参与珊瑚移植活动,充分发挥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广泛传播海洋环保理念。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蜈支洲岛用行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科学论断,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树立了典范。未来,蜈支洲岛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应有之力,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蓝色底蕴。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蜈支洲岛用行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科学论断,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树立了典范。未来,蜈支洲岛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应有之力,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蓝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