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logo
打造精准服务品牌 助力综合救助升级——海口市琼山区建立“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打造精准服务品牌 助力综合救助升级——海口市琼山区建立“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2025-04-10 13:16:57 编辑:罗振珣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

海南网台、视听海南客户端4月11日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海口市琼山区社会救助对象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困难群众总量多、类型多,需求更加多元复杂。今年来,琼山区探索建立“物质+服务”救助体系,精准施策,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全力推进琼山区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背景 

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精准救助,补齐增收“短板”,创新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健全以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为基础,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转变救助服务模式,推行“政策找人”,发挥数据共享作用,实施“靶向救助”,对人民群众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基本生活困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分工负责、相互衔接、运作规范社会多点融合的大救助体系,确保每一户困难家庭都能及时获得社会救助,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障,使困难家庭拥有更多生活尊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创新实施

(一)服务类社会救助更精准

琼山区积极构建“物质+服务”体系,在纵向上贯通1个区—11个镇(街)—113个村(居)三级救助服务网络,织密基层兜底保障网。全区共建立区级救助中心1个,镇(街)救助窗口11个,村(居)级救助站113个。加强专业救助务力量配备,在区低保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名、镇(街道)配备专职民政协管70名、村(社)配备民政专干及网格员97名。

第一步,区级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专班制度,统筹推进辖区帮扶救助工作,梳理救助政策、惠民补贴、服务资源三张清单,让社会救助信息一目了然;健全管理制度,对基层社会救助纵横架构、服务内容等作出全面规范,切实加强对基层救助窗口和站点的指导;定期组织基层救助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业务交流和培训,今年以来已开展6次交流培训会,覆盖全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设立救助咨询服务窗口,开展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服务,“一门受理”办结率达 100%。

第二步,镇(街)级根据各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将社会救助窗口定位为聚焦需求化解,打造多维、灵活、坚实的“救助阵地”,将镇(街)服务窗口融入“民生综合体”,上下衔接,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市各级出台的救助政策;左右通联,灵活链接辖区内各类资源力量。目前,全区已建成11个镇(街)级救助窗口,为困难群众提供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生活等服务。

第三步,为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兜住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村(社)服务站点定位为聚焦服务精细化递送,打造家门口“救助服务圈”,琼山区113个村(社)建立1348个“村居—小组”网格服务点,依托网格服务点,采用“点对点”敲门服务方式,摸清困难群众底数,主动搜集困难群众需求,已实施各类救助帮扶超8.44万人次,救助率均达100%,实现“主动救助、政策找人”,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和保障。

(二)服务类社会救助更高效 

琼山区为进一步提升救助速度、做实救助服务、汇聚救助合力,构建“物资+救助”多维救助体系,通过链接惠民政策包,多方面项综合救助,为困难群众脱贫解困,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步,琼山区以区民政局牵头,探索打破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壁垒,链接教育、人社、住建、卫健、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梳理惠民政策。通过强化政策宣传,将各部门救助政策“ 打包”送到救助对象家庭,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政策“菜单式”服务,进而积极引导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落实落细救助政策。

第二步,琼山区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政策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格局。全面落实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拨付41.88万元给镇(街)用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对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和个人快速办理救助,达到兜准底、兜牢底、兜好底的目的。琼山区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向社会全面公开社会救助服务电话,下放救助审批权限,提高社会救助效能,让困难群众“只跑一次”,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三步,根据政策导向和救助时效两个维度,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困难群众脱贫解困政策落实。一是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排查摸底,严格规范认定条件,适度扩大保障范围。二是开展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关爱服务,严格监护责任,落实走访探视制度。三是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充分考虑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困难延续时间,给予临时救助。四是加强低保边缘人口动态监测,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个人申请与主动发现相结合方式,对低保边缘人口开展预警监测,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三)服务类社会救助暖民心

为实现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信息发布和资源有效衔接,形成救助合力,琼山区根据新发展阶段需要,积极促进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型,形成由区民政局统筹、多个社会组织联动及爱心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力量横向救助体系,聚合力、提效能、显温度,筑牢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今年以来,各部门合力救助服务8.44万余人次,推动解决难点问题9类,为873个困难家庭提供多元帮扶救助。

第一步,社区治理激发社会救助大能量。琼山区利用社区治理契机,制定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到社区报到制度,聚焦困难家庭中的“老、小、残、病”等特殊对象,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爱·相伴”计划,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低保、特困家庭等特殊群体探访关爱制度,前移兜底保障关口。当前,全区已对1012个对象常态化开展探访关爱。

第二步,微公益助力社会救助新活力。一是通过“公益互助平台”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通过开展5个特色帮扶项目,如“琼韵之心—未成年人保护”、“老友伴”、“守护星星,伴你成长”等为1251名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个性化”的帮扶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二是琼山区将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扩展至潜在对象,联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力量,入驻“爱心帮帮团”和“公益互助平台”,发布“微心愿”征集活动,通过“点亮微心愿”爱心活动,帮助640名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三是充分发挥琼山区社区有公益意愿群众的独特优势,以“慈善+救助”模式凝聚社会救助工作合力,如创新开设“桂林社区基金”一键捐款,利用“中华慈善日”时间节点动员辖区群众参与“数字公益节”活动。琼山区通过该活动所筹措到的各项目善款总额已达到26.4万余元,重点支持社区为老服务、儿童服务、困难群体关怀救助公益服务活动,持续助力困境儿童、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确保他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第三步,社工壮大社会救助服务力量。琼山区开展“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计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动员和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支持社会救助工作。社工站作为公益资源的集合体和中转站,截至目前,琼山区社工站累计孵化培育慧心心理服务队、云海志愿服务队等3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组织10余家社区志愿者队伍,联动30余家社会爱心企业,解决辖区内空巢老人就餐、孤寡老人紧急就医、困境儿童转介等多个难点问题。

三、创新成效

通过个性化、清单化和信息化并举,构建“物资+救助”体系,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救助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救助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

(一)服务体系更健全。从救助对象的需求侧出发,建立主动发现、预警监测机制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划分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家庭三个救助类型,分别对应基本生活救助、低收入群体救助和社会公众救助,构建起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服务类型更多样。社会救助不再仅仅是提供物质救助,通过不断提升救助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慈善”等救助帮扶模式,广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救助服务由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服务,逐步构建起“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社会救助驱动机制,让困难群众暖身更暖心。

(三)服务能力更高效。琼山区统筹社会救助相关部门数据资源,联合多部门社会救助数据共享比对,建立多部门联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一门受理,高效救助”,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助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让救助帮扶工作更加主动、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