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赵新一、王天琦:用镜头诠释无畏与坚守
2025-08-18 22:03:36 编辑:李依凡 来源:海南记协
2025海南省新闻战线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日前圆满落幕,我台《直播海南》栏目主持人赵新一、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天琦脱颖而出,将代表海南参加全国比赛!赵新一的《追风记》展现追风者的无畏风采,王天琦的《守护》带您聆听雨林深处的坚守。他们的故事,是新闻人的担当与情怀。让我们一同学习,感受榜样的力量!
追风记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赵新一
当摩羯座的星象图在夜空闪耀时,人们总说那是神秘与力量的象征,但2024年9月6日,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这是网友P的一张图,不是它真正的样子,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它的证件照。
我是一个东北人,俺们东北没有台风,我印象中的最大的风,就是能把我骑的那辆自行车给吹跑偏,可这次遇上的是17级,17级的意思就是目前台风能监测并记录下的最高等级就是17级,所以17级最恐怖的地方在于这是我们认知的极限,不是摩羯的极限。
摩羯登陆前后,我们中心所有人员都在岗,持续奋战了三天两夜。
我个人有两项工作任务,一个是外出采访、一个是应对“摩羯”特别节目24小时滚动直播,登陆前一天,下午3点出门的时候,门口的保安大哥是个海南人他说“这个天还上班啊”(模仿海南人口音),我说:“你不也一样吗?”他笑了笑,回了保安室,跟昨天我见他时没什么区别!他没有露出我所期待的那种紧张的深情,唯一的区别是,那个保安室的玻璃门,打上了一层厚厚的加固板。
我开车出发前发的一条壮胆的朋友圈:“我去追风啦,朋友们注意安全,小小台风,拿捏!”感觉自己特别帅,直到我在路上看见那棵直径足有排球大的榕树,在我车头十米处轰然倒下,那一刻我猜啊,摩羯应看到我这条朋友圈了,那棵树就是她写的评论,只有三个字:我小吗?
傍晚6点左右,我在和一位女同事去往主楼的路上,风雨降低了整个世界的像素,让场景变得模糊,主楼的玻璃门,突然在离我们不远的距离被风给吹炸了,巨大的声响伴随着满地的玻璃碎屑,我护在女同事的身侧走过案发现场,做了回腿软的英雄,我本来以为她会花 容失色,然后我绅士的安慰她,可她回来后,笑着跟我说,幸亏咱俩晚出去一步,要不碎的就不止是玻璃了,然后就开始准备晚上的新闻资料了。淡定的有点让我失望,就仿佛等风的里面没有她,我有点紧张,因为等风的里面确实有我!
晚上9点,新闻集群的房顶被摩羯撕开了一个口子,有些天花板的碎屑混着雨水掉下来,我本来以为会是四散奔逃,可几个忙着写稿编片的同事,从抽屉里,拿出了安全帽,戴在了头上,一脸从容地保存着写了一半的稿子,然后扯开了一张张透明的防水布,盖在了那些无法搬走的机器上。然后把能搬走的东西,抱在怀里,排着队就撤离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些安全帽是怎么变出来的。 大家都淡定的让我有些茫然,但我突然意识到我感受到了一种比台风更震撼的力量。
凌晨4、5点左右,我和一位同事,去街上进行现场报道,在一堆椰子树的枝叶里,花了半个小时,摸到了我同事的那辆电单车,摩羯把海口折腾的够呛,我们看到了满地的碎片,有窗户,有家具有几块巨大的广告牌被风吹着慢慢的前行,满街都是倒伏的树木, 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积水都已经漫过了脚踝,我战战兢兢地对着镜头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我同事跟我说,你看有青蛙?
在进一个小区采访时,在小区地下车库我们碰到了一位大哥,他说他昨晚在家戴着耳机看电影,风声越来越大,他以为是音效,结果发现他家的阳台被吹跑了,他跑到地下车库避风,风刚停,他就准备往外走,他说他想去附近的海滩,因为台风过后,会有很多鱼被冲上岸,我说那阳台怎么办啊?他说他得走了,鱼都很贵的!淡定的让我有点茫然!
结束采访时,大约是凌晨6点,我看到最动人的一抹"红绿灯":消防红是劈开黑暗的利剑,环卫黄是清扫阴霾的画笔,迷彩绿是重建希望的种子。
那一刻我明白了,保安,台里同事,还有那位追着台风跑只为捡条鱼的大哥,为什么大家如此淡定,中国人的淡定,是经历过大灾大难仍能重建家园的这股劲儿,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再大的坎,都有人给你撑这个腰,技术在革新,社会在进步,我们的防灾手段更加完善,17级的风怎么啦?你们想想,第二天不是该上班上班,该回家回家吗?我们追的不是台风吗??我们追的是能卷走悲观与恐惧,留下的是自信与希望民族精神之风啊!
台风过境,回到小区,我又见到那个保安大哥他说“回来啦”,一如往常,他说他是文昌人,十年前,有一场同样17级名叫“威马逊”的台风,把他村里的房子给碾碎了,可人还活着啊!他的笑容里藏着十年前威马逊的伤疤,也绽放着新生的希望。什么叫勇敢,勇敢不是因无知而无畏,勇敢是知道风会来,所以备好船;见过浪滔天,依然向海生。
临睡前我又发了一条朋友圈:“风很大,但我们依旧拿捏!”
个人简介
我是海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赵新一,我听说过很多普通人的故事,我把他们珍藏在镜头里和文字中,这些故事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彩的,是有温度的,我更想把这些故事说给你们听,不一定要悟出道理,分享也是一种幸福!
守 护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王天琦
一直为海南好故事发声
始终在一线采访的路上
脚下粘满泥土
心中充满真情
心紧紧和农民、百姓连在一起
以下为演讲正文
大家好!我是记者天琦。此刻想先请大家闭上双眼,听一听我上个月录制到的声音——停顿,清晰播放海南长臂猿啼鸣音效数秒,这声清脆的啼鸣,是来自雨林深处的呼唤,是地球上最濒危灵长类-海南长臂猿的生命之歌。二十多年前,这歌声几乎成为雨林绝唱。现如今,它再次回荡在霸王岭的晨曦中。这奇迹的背后,藏着一群人的坚守,我的故事,就从一位名叫齐旭明的雨林守护者讲起。守护这片雨林,他已经整整15年了,累计步行超过3万公里——这几乎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和他一样的无数雨林卫士,用脚步丈量生命禁区,用坚守创造生态奇迹:海南长臂猿,这个一度仅剩下2群13只、站在灭绝悬崖边的物种,在他们的守护下,奇迹般地恢复到了7群42只!他们不仅守护了生命,更建立起海南长臂猿的精准档案,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了宝贵的“海南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了走近这份坚守,我们深入昌江霸王岭——这是海南长臂猿唯一的家园。长臂猿在哪,齐旭明的工作就在哪。深山雨林,车辆绝迹。天刚破晓,我们便跟随他的队伍启程。那一天,是他守护雨林的第5271天。手电筒的光在浓密的雨林里艰难穿行,脚下的腐殖层湿滑泥泞。攀爬在坡度超过60度的陡峭山脊上,我步履维艰,而他们——背着沉重的GPS定位仪、红外相机、急救包,负重超过15公斤,却如履平地。老齐笑着提醒我:“大王,小心点,这里‘老朋友’多。”话音未落,摄像同事的裤脚已经爬上了几条蚂蟥。老齐熟练地递过盐瓶——这是他们对抗丛林“伙伴”的日常武器。
海南长臂猿,不仅是“歌王”,更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是检验这片土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完整的“活指标”。然而,曾几何时,贪婪的斧头和扩张的足迹,几乎让这群雨林精灵永远沉寂。2003年的拉网调查,那冰冷的“2群13只”数字,是生态警钟的悲鸣! 2005年,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成立,吹响了科学拯救的号角。从13到42,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浸透着老齐和他的战友们风餐露宿的汗水、与蛇虫为伴的孤寂,乃至无数次命悬一线的惊险!
突然!一声悠长的啼鸣划破雨林的静谧!“是长臂猿!”所有人瞬间屏息。透过长焦镜头,我看到了生命最美的律动——一只母猿正带着幼崽,在苍翠的树冠间自由地荡跃。老齐迅速记录位置,低声说:“看,‘C群’家族,小家伙又长大了些。”那一刻,透过镜头,我仿佛看到了人类对自然最深沉的敬畏与守护结出的硕果,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巡护路上,老齐分享着他们的故事。而最惊心动魄的,是攀爬一段近乎垂直的峭壁石坡。望着令人胆寒的陡崖,我和摄像都心生退意。可同行的巡护员周大哥,竟能一手扛着沉重的摄像脚架,一手借力树枝,如履平地!老齐笑着宽慰我们:“这算啥,我们日常巡护,穿越整个保护区,一次至少一个星期。”这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跋涉,是无数次与艰难险阻的搏斗。
当终于抵达雨林深处的“野外临时党小组”营地时,我被深深震撼了:摇曳在风中的铁皮房,放着整洁的长臂猿活动记录表。最近的一条记录,写着:“2025年6月23日,家庭群B ,8点25分,M2个体。成年雄性,毛发黑,体型较大,在鸣叫。 休息时,老齐翻看手机相册,如数家珍:“瞧,霸王岭天麻、这是。这不仅是数字的恢复,更是生态系统的复苏!他们联合20余家科研院所,发表论文26篇、出版专著4部、发现新物种4个……这片雨林,正从伤痕累累走向生机盎然! “人不上山、火不进山、斧不砍山、严禁盗猎”——这十六字箴言,是铁律,更是雨林重获新生的密码!珍禽异兽归来,热带植被葱茏,人与自然在这里找到了最动人的共生之道。
如今,老齐带着守护长臂猿的宝贵经验,又投身到海南另一颗“双子星”——海南坡鹿的保护中。海南坡鹿,是海南双子星的另一位成员,也曾因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数量一度锐减至26头!通过建立大田、邦溪保护区以及人工迁移等不懈努力,种群已稳步增长至千只左右,栖息地也在不断拓展。老齐正致力于建立坡鹿精细化数据库,他说:“长臂猿是‘起点’,坡鹿是‘延续’,它们都是海南这幅壮丽‘生态拼图’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三天的跟访,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读懂了雨林守护者的“时间刻度”:老齐的十五年,是绕地球一圈的赤诚脚步,是将一个物种从灭绝边缘拉回的生命奇迹,是将“两山”理念深深刻进雨林每一片叶脉的生动实践!这4269平方公里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占海南岛陆地面积八分之一的生态绿心,覆盖9市县、43乡镇、175行政村,当夜幕降临,自贸港璀璨的灯火在远方亮起,这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画卷背后,是无数像老齐这样的雨林坚守者——他们与蛇虫为伍,以鸟鸣为伴,用寂寞丈量责任,用生命守护绿色!而作为记者,我的镜头和笔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护”?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共同的家园。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肩上扛着责任,眼中闪烁光芒。 无论风雨晦暗,无论白昼黑夜,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我们奔赴的身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海南声音,记录这伟大时代里每一个守护者的光芒——这是记者的天职,也是我们永恒的“在路上”!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海南的“双子星”,守护这方绿水青山,用各自的坚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生态答卷!
深耕新闻一线8年,兼具敏锐洞察力与扎实专业素养。连续多年负责省两会、省党代会、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等重大会议的前方报道工作,曾策划《奋楫自贸港—央企访谈录》《先锋十年》《向新图强》《乘风而上》《行走在春天》2025全国两会联动报道等具有影响力的视频节目,通过丰富的素材、多元的视角,全面展示了海南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与变革,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新闻奖项。